學佛的修行人很著重“中道”思想,但亦容易誤解中道,認為不落空有两邊就叫中道,其實若拿著識境中的所謂空有两邊來看待有無、常斷等而當成是两邊,再找一個中間点便以為是中道,而不明白識境所謂的認知不是本心,不是真心,這就不是中道。由《楞伽经》的兔角、牛角的喻就可以了解,偏失於概念,落於名言,以为牛角是真實的有,而兔沒有角,這是落在“角想”,角的概念中。没有這個“角想”就没有“兔角没有,牛角有”这样的想法,由“角”这个概念来成立“有與無”,假如我们如此認為的話,並以為可在有與無中間可以找一個“中道”出来。这是落在角想,因为它是從概念,從角的想生出来的。所以《楞伽经》說兔角是“非有非非有”,“非有”是非这個“有”,可是連非有这个概念都要非掉,那才是中道。就是没有“角想”,没有“角想”就“非有非非有”了,這才是中道。